-
大家應該都學過一種修辭手法叫比喻,而比喻分為明喻和暗喻(隱喻)。隱喻這個修辭手法如果你能掌握的話,說服別人時會有立竿見影的奇效。
-
美國新澤西州羅杰斯大學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:美國60%的強奸犯來自沒有父親的家庭;72%的未成年殺人犯是在父親缺席環(huán)境中長大的;70%的長期服刑犯人沒有父親來探視過。由此可見,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,父親的角色有多重要。
-
孩子的玩具沒收拾,我們可以這樣問孩說: 寶貝,你是現(xiàn)在準備收玩具,還是五分鐘以后收? 孩子要看電視,我們問他: 寶貝,你是準備看十分鐘,還是準備看二十分鐘? 希望大家記住這句話:人都喜歡自己做主。
-
艾瑞克森說道:“當然,你絕對不能落伍。我認為趕時髦對女孩來說非常重要。你已經落后其她女孩很多了。她們早都有了十分豐富的啃指甲經驗。所以,我認為如果你想趕上其她女孩,你要每天啃指甲三次,每次十五分鐘(我提供她鬧鐘),而且在固定的時間內練習,你應該就可以趕上她們了。”
-
親子溝通之所以常常難順利的進行,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大人說的太多,尤其是問的太多,結果溝通變成了訓話。責任也會轉移到大人身上,好像和孩子沒什么關系了。更重要的是,孩子會感覺到是被審問,心理上產生了抵觸和抗拒。
-
趨利避害是人的天性,所以人在做一件事的時候,往往會衡量得失,也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“投入與產出”原理。當受益遠遠大于付出時,人的動力就會變得無比強大。
-
生命其實就像一輛單向行駛的列車,父母只能陪孩子一程,到站了就要下車,以后遇到的酸甜苦辣風霜雨雪,孩子都將一個人獨自面對,我們什么都幫不上。
-
很多家長應該都有過這種經歷:比如要帶孩子去商場,出門前孩子已經說好了不買玩具,但到了商場后他突然變卦了,見什么買什么,你不買他就哭鬧,甚至還在地上打滾。怎么辦?大部分家長無非有兩個選擇,要么,狠狠的把孩子打一頓或者罵一頓:活該,誰讓你說話不算話?總算出了口惡氣;要么,選擇妥協(xié):算了吧,這么多人都在看,丟死人了。
-
孩子們生下來的時候起步都差不多,但為什么慢慢地他們變成了大人眼中的三六九等。 有的好,有的壞,有的自律,有的霸道。為什么? 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他們被父母、老師、親戚朋友貼上了不同的標簽。